2010年12月28日 星期二

轉載--抹香鲸

抹香鯨(Physeter catadon)生活在世界上深水海域之中,不像這裡描述的其他種類,大部分抹香鯨的社會行為的資訊來自捕鯨行業對鯨之研究,其生活在開闊的大洋之中-通常在有深水海域的大陸棚中,牠們不容易被研究,但現在己有小型帆船帶領從事行為研究,使在野外有可能去研究他們。亦可由抹香鯨被大隊船隊獵殺時從事記錄的時間看出些社會行為模式。
  抹香鯨是十分明顯雌雄異型的鯨類:成熟的雄性抹香鯨其身體體表之一半為雌魚的體長,其體重為雌鯨的三倍,這些不同與雄雌抹香鯨有不同的遷徙模式有關,重要的是要了解這裡亦有個如雞與蛋演化問題存在,到底是因雄鯨要遷徙到極地地區得到更多的食物才長那麼大,還是因牠們長那麼大,所以才須到極地去?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回想雄鯨要設法得到最多交配機會的概念。
  從捕鯨的資料及現有的研究中,已可以清楚看到抹香鯨的基礎社會單位為“育幼群體”(nursery school),成年雌性,小孩及年少鯨在溫水海域中形成2-50隻的群體,其十分的穩固,雌鯨自行授乳(換句話說,母親有提供奶水給小孩的義務),其為母系或雌性群體,但為何這些群體要存在呢?育幼群體可提供那些年少幼小的鯨保護,其通常為虎鯨及大型鯊魚的餌食,有報告說明當育幼群體在港灣遇到虎鯨及鯊魚時會有群體反應,且有效的阻止掠食者;當在生殖季節時,育幼群體亦提供了有價值且集中繁殖方略給雌鯨。
  未成熟雄鯨之社會行為還引出其他有趣的問題;牠們會比育幼群體遷徙至更高緯度而形成“單身群體”(bachelar schools),裡面最小的雄鯨(剛離開育幼群體)會形成50隻左右的群體,當牠們成熟時,群體之大小會變小,而最大的雄鯨-即後宮主人-則單獨或成對出現,我們不知道為何雄鯨會隨年齡愈大而生活在愈小的群體中?或是否較年輕的雄鯨捕食較小烏賊?如果是,那年輕雄鯨間是否有合作捕食呢?抹香鯨其捕食餌食的分佈區域及豐富度在鯨的社會結構中所伴演角色,至今仍是個問題(事實上抹香鯨在沒有完整下巴的情況下,亦可有完整的攝食能力,人便提出那些鯨魚可能是利用聲納將餌食震暈的),其對餌食的防禦,亦在決定群體大小時扮演著重要角色。更小的鯨-尤其是小孩及年少的鯨-仍處於掠食者的威脅之下,他們不像大型的雄鯨(其有能力去擊沈一條木製捕鯨船)可能游贏、潛贏或打贏沙魚及虎鯨,雄鯨有明顯的睪丸週期性活動,所以雄鯨之間彼此侵犯亦有週期性,即當單身群體已成熟要打破此群體時,群體間亦會有侵犯行為發生。

轉載--藍鯨

轉載


住:生活在世界各大海洋中,但熱帶地區較少。
行:晝夜活動。雖然能夠以較快的速度遊進,但平時行動緩慢,常在水中靜止不動。
休息:能在水中沈浮自如。
食:肉食性。主要吃磷蝦,也吃其他蝦類、小魚、水母,以及各種浮游生物等。
性格:性情比較溫和,單獨或結小群活動。
繁殖:一般在冬季發情。雌獸每2年生育一次,懷孕期為10—12個月,每胎產1子。
成長:為防止剛出生的幼子窒息而死,雌獸要牠托出水面呼吸第一口空氣,以後牠就能自己呼吸。哺乳期為7—8個月。
壽命:50—70年
保護級別: 國家II級保護動物
瀕危原因:
1、人類為經濟利益而大量獵捕。
2、大量捕撈磷蝦,造成藍鯨食物減少。







2010年12月13日 星期一

轉載-珊瑚礁會受人類活動的破壞嗎?

轉載-珊瑚礁會受人類活動的破壞嗎?


轉載資料來源
http://web.pts.org.tw/~web01/coral/p2-2.htm

大部分的珊瑚礁都位在離岸很近的淺水域裡,因此很容易受到陸上活動 的影響。舉例而言,高山上的森林如果遭過濫墾、濫伐,造成水土保持不 良,便可能在一場颱風大雨過後,經由河川水流將泥沙沖刷帶到海裡,造成 水質混濁,甚至覆蓋大片泥沙在珊瑚礁上,珊瑚便可能開始死亡。同樣的道理,進 行海岸工程時,如果未妥善攔堵泥沙,也會造成相同的破壞自然行為。

「過度捕撈」也會造成珊瑚礁生態系的失衡,而使用不當的「電、毒、炸」等捕魚 方法,更會直接破壞珊瑚礁體。

「遊客」也是直接及間接製造破壞的因素之一刁采在活的珊瑚上,或採集一些珊 瑚礁紀念品,都會造成珊瑚的死亡及礁體的破壞。熱帶魚養殖愛好者也不例外,因 為捕捉這些美麗熱帶魚的方法,不外乎用電、用毒、 用刺網,絕對也會對珊瑚 礁造成破壞。人類的貪 婪、無知或許只是「一時 興起」,但它所帶來的破 壞自然資源的影響,卻可 能是長違、難以挽回的。


轉載圖片來源
http://web.pts.org.tw/~web01/coral/images/p2-2-03.jpg
遊艇、漁船請避免在珊瑚礁海面下錨,否則會直接破壞珊瑚礁。


轉載-珊瑚產卵

轉載-珊瑚產卵


轉載影片來源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_hPeJt2STw&feature=channel


2010年12月5日 星期日

轉載-櫻花鉤吻鮭 簡介

轉載-櫻花鉤吻鮭簡介


轉載資料來源
http://cec.tesri.gov.tw/cec/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202&Itemid=220



櫻花鉤吻鮭


於1917年發現,又稱台灣鱒、梨山鱒或次高山鱒,泰雅族稱「本邦」,屬鮭目鮭科,為台灣特有亞種淡水魚類。櫻花 吻鮭原本和其他鮭鱒類一樣是洄游性魚類,但由於台灣歷經多次劇烈的地殼活動,洄游不易,逐漸成為陸封型鱒魚。牠是冰河時期遺留下來的生物,也是台灣唯一的寒帶魚類,不僅是探索生物演化的重要體材,也是台灣與亞洲大陸地塊連接的地質史證據之一,因此在學術上價值非凡。1940年代,櫻花 吻鮭遍布大甲溪上游的主流與支流,但由於大甲溪上游集水區的農業開發、農藥污染、水質優養化、攔砂壩興建等,破壞了生存環境,目前只剩下七家灣溪上游五公里的區域內有櫻花 吻鮭活動。政府於1984年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將櫻花 吻鮭列為珍貴稀有動物,後又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為保育類動物,且也將棲息地劃為野生動物保護區。同時,並投入許多經費與人力,進行研究與復育工作,但仍有許多問題待克服,才能使這種被稱為「國寶魚」的物種永遠繁衍不息。



櫻花鉤吻鮭小檔案

形態特徵: 魚體側扁,呈紡錘形,口裂大;背部青綠色,腹部銀白色,體側中央有8~12個黑褐色橢圓形橫斑。

生態習性: 冷水性魚類,生活於水溫10~15℃,清澈無污染的水域。幼魚不易在急流中活動與覓食,因此水潭較多。具跳躍能力,以水棲昆蟲或落水的昆蟲為食。

分布: 只分布於大甲溪上游海拔1,500公尺以上的溪流,目前只在七家灣溪可以發現。

瀕臨絕種原因: 棲息地遭破壞。


轉載圖片來源
http://www.spnp.gov.tw/Article.aspx?a=PJVh9aQUs14%3d&lan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