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1日 星期二

轉載-海星的繁殖

轉載-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6052108622


海星是雌雄異體,以體外受精的方式孕育新生命。牠們分別將卵和精子產在水中,完成受精,孵化出的幼蟲,有透明的身體,被有纖毛,能在水中自在游泳。經過六七週後,幼蟲就附著在海底岩石上,逐漸變態成為海星了。
海星的覓食:
海星生活在海中,以貝類為食,嚴重損害具有經濟價值的牡蠣、蛤及蚌類。當它攻擊蚌類時,五隻手臂會跨在蚌殼韌帶的兩邊緣,把身體隆起,用管足吸住貝殼,企圖拉開貝殼。蚌雖然用兩個閉殼肌,將殼緊緊閉合,可是海星管足很多,可以輪流用力拉,久而久之,蚌力不支,便在兩片貝殼間出現裂縫。裂縫只要一毫米寬,然後把胃從身體內翻出來,塞到貝殼內,再分泌消化液將貝殼的肉消化掉。


棲息地 : 潮間帶及淺水海域、珊瑚礁、淺海沙地及水深200~300公尺左右。

全球分布 : 分布很廣,幾乎所有的海洋、特別是溫帶和熱帶的海洋,都有分布。

經濟利用 : 有些種類可做藥用或作肥料

海洋生態保育 : 有些種類喜食貝類,因形成貝類養殖之危害

轉載-海星生態環境

轉載-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6052108622


臺灣附近海域的海星,在潮間帶及淺水海域常見的種類有藍指海星、多篩指海星、花冠海燕、呂宋棘海星、尖棘篩海盤車、擬淺盤海燕以及飛白楓海星等,另外在珊瑚礁潛水時則偶而可見到棘冠海星、麵包海星以及棘疣海星。淺海沙地上拖獲的海星主要為槭海星及砂海星較多,偶可捕得蛇海星類。較深海域的海星主要以瘤海星及角海星類為主,常見的種類包括中華五角海星、顆粒花海星、光滑花海星、窄花海星等,其中光滑花海星在水深200~300公尺左右似乎極為普遍,經常在底拖漁獲中大量出現。顆粒花海星體型較大, 也是經常出現之種類。

轉載-海星外表型態特徵

轉載-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6052108622


海星綱,管足吸盤海星類身體成五角形或扁平的星狀,由數隻輻射狀的腕足聯結一個不很明顯的體盤構成。大部份的海星都是五隻腕足,但某些種類則可多達數十隻。口位於體盤的腹面,腕足中央各有一道步帶,由步帶中可伸出管足,是牠們最主要的運動及攝食構造,大多數種類管足末端有發達的吸盤。

生態習性 : 海星綱的胃可外翻至體外消化食物,有的種類肉食性,以捕食軟體動物、海葵、珊餬,甚至其他海星為食,有的則以底藻為食物。某些海星具有驚人的再生能力,不僅能再生斷掉的腕足,甚至能由斷下的腕足再生成一隻完整的新個體。

轉載-中華白海豚

轉載-中華白海豚


轉載資料來源
http://dolphin.yunlin.gov.tw/


Sousa chinensis(Osbeck, 1765),俗稱「中華白海豚」、「印太洋駝海豚」(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鎮江魚、白鯃,台灣漁民暱稱為「媽祖魚」。

牠的體色隨地理分佈不同而有變異,支那(China)海域的族群會隨年齡改變體色。媽祖魚剛出生時身體呈暗灰色,長大後體色逐漸變淡,亞成體佈滿藍灰色的斑點,至成年,全身斑點逐漸減少,體色轉為雪白,甚至呈現粉紅色澤,因而又有「粉紅海豚」之稱。成年海豚體長約28cm,重約250~280kg。

冬季時,台灣西部海域受到強烈東北季風影響,海面風浪洶湧,不容易發現媽祖魚的蹤跡。每年農曆三月中旬季風轉換之際,海象漸趨穩定,雪白的媽祖魚才比較容易跟海上的白浪區分開來;加上此時恰逢媽祖誕辰前後,台灣民間認為媽祖魚是來向媽祖祝壽,便替牠起了「媽祖魚」的暱稱。

幼豚的身體為暗灰色,Sousa chinensis的分佈從長江以南沿岸地帶,一直延伸到印度半島及東非沿岸溫、熱帶海域及河口附近。分布在台灣西部沿海的媽祖魚,主要棲地為北起苗栗,南至雲林的近岸水域,桃園、嘉義、台南及台東等地沿海也曾有目擊紀錄。
Sousa chinensis是一種高度依賴岸緣及河口的哺乳動物,棲息的水深不超過25m,而且經常出現在離岸5km以內、水深5m左右的沿岸海域。

台灣西岸的媽祖魚無法跨越台灣海峽,與支那沿岸族群進行基因交流,再加上其外觀具有可獨立辨識的體色斑點,和出現在支那沿海及世界各地的Sousa chinensis有相當程度的差異;因此,台灣西岸的媽祖魚極有可能為台灣海域的特有亞種。

在台灣,媽祖魚屬於野生動物保育法中的第一級保育類動物,受到最嚴苛的法律保護,但是卻未能有效執行。

事實上,國際保育聯盟IUCN在2008年8月保育紅皮書之評估中已宣告台灣海峽東側的媽祖魚族群為「極度瀕危(critical endangered,CR)」物種。在許多國際鯨豚保育行動計畫中,也都公認在開發迅速的亞洲地區,牠們正面臨極大的生存挑戰。媽祖魚是台灣的永續發展指標,也反映了台灣海洋環境的健康情況。

除了政府單位之外,民間亦積極參與媽祖魚的保育工作。期待不久的未來,產、官、學、民各方資源能夠順利整合,擬定切實的保育計畫並據以執行,以提升台灣民眾對媽祖魚的關懷與行動,讓後代子孫永續共享珍貴的海洋資產。

轉載-活化石--鱟

轉載-活化石--鱟


轉載資料來源
http://study.nmmba.gov.tw/child/species/05_07.htm


因為鱟背甲的外形有些像馬蹄,所以西方人稱牠們為“馬蹄蟹”。在動物的系統分類學上,鱟是屬於節肢動物門,螯肢亞門,肢口綱,和蜘蛛、蝎子等血緣較接近。在寒武紀及奧陶紀時,鱟的種類及數量都很多,但現在全世界只剩下五種鱟存活下來,主要生活在北大西洋沿岸及東南亞沿海。

台灣南部及西南海域、金門、福建及廣東沿海都有鱟出現,名叫三刺鱟,又稱為中國鱟,主要生活在沙質的淺海海底。鱟是一種肉食性動物,主要吃海虫 (環節動物) 及軟體動物(貝類等),但有時也會吃一些海底的藻類。鱟有兩對眼睛,一對單眼及一對複眼,全長在背甲上,複眼常被用來作光線刺激眼睛及神經傳導的研究材料。

鱟在每年的夏天進行生殖,雌性和雄性會聚集在潮間帶,雄性緊緊抱住雌性,在雌性用腳挖坑產卵的同時,雄性也把精子排放在卵上,完成受精,這和青蛙的假交配行為是相同的。

鱟有什麼重要性呢?現生鱟的外形和四億年前的祖先幾乎沒有差別,也就是說四億多年來牠們的外型和內部結構並沒有作很大的改變,當地球上的各種生物必須隨環境變化不斷改變身體結構去適應新環境時,鱟卻能以不變應萬變,卻沒有遭受滅亡的命運。因此,牠們被稱為 “活化石”,這就是牠們特殊的地方。

生物學家一直想知道鱟為什麼進化得這麼緩慢,四億年來幾乎沒有改變,原先推測可能是牠們的遺傳物質很穩定,不容易產生改變,後來生物學家發現牠們的遺傳物質產生變化的速度和其他動物並沒有太大的差別。現在,生物學家推測這可能是鱟的祖先長久生活在海洋環境變化很劇烈的地方,例如溫度、鹽度和食物多寡等的改變。因此,牠們非常能適應劇烈變化的海洋環境。雖然數億年來地球環境一直在改變,但這些改變都在鱟所能容忍的範圍之內,鱟也都能在海洋裡找到牠們可以繼續生活的環境,所以,牠們在外形上不需作太大的改變。

轉載-白鯨如何覓食

轉載-白鯨如何覓食


轉載資料來源
http://study.nmmba.gov.tw/child/species/07_04.htm


白鯨可以單獨或結群獵食,但結群的機會很少。 群體獵食的方法是“旋轉木馬”:白鯨們繞著一大群魚群游行,使牠們向中間密集,然後輪流到中間飽餐一頓。若是單獨覓食,牠們會彼此相距0.3-1.0公里。

像所有的好獵人一樣,白鯨會先盯上自己的獵物,跟蹤牠,最後猛力撲上~小魚入口!白鯨不咀嚼食物。若是不很大的魚將之頭朝前(以免刺叉到喉嚨),整隻吞下去;大的魚,撕碎後再吞食。也有白鯨在海洋底部以吸水再噴出水柱趕出潛藏海底的食物方式來攝食。

在天然環境下白鯨的食物相當廣泛,包括鱈魚、鯡魚、比目魚及軟體動物,如:烏賊、章魚;底棲的蝦、螃蟹、貝類、沙蠶等都是白鯨的食物來源。

轉載-綠蠵龜

轉載-綠蠵龜

轉載資料來源
http://econgis.forest.gov.tw/wr/wr06_wanan.htm

綠蠵龜 (Chelonia mydas)屬於蠵龜科 (Cheloniidae),俗名石龜,體型屬中大型海龜,產於熱帶至亞熱帶海洋中,分布棲地以熱帶及亞熱帶之太平洋與印度洋水域為主。成熟海龜於生殖季時會洄游至原出生地附近海域交配,母龜並於附近活動待龜卵成熟後登陸產卵,產卵地為熱帶和亞熱帶的大陸沿岸及島嶼,溫度高於25℃的沙灘上。
綠蠵龜的背甲大致呈心臟形,背、腹甲均具角質性的盾板和骨板,頭部具鱗片,與蛇類相似,因而不能完全縮入背甲內。四肢均呈鰭狀,並有爪一枚。因背甲與體內脂肪為綠色,故英文名為Green turtle。
在海洋中的龜類,除繁殖季節登陸產卵外,終生棲息水中。而海龜在海中的分布與水深有密切關係,大多集中於0-50公尺深的水域。根據研究發現,海龜於海域中的分布主要是在靠近洋流邊緣且接近岸邊的水域,於洋流主軸中的並不多。另外海龜本身的攝食習性、產卵活動亦會影響海龜的分布。海水的溫度及深度也是影響的環境因子,海龜會選擇靠近岸側,水溫較高,水深較淺的大陸棚海域,且此處的食物亦較充足。綠蠵龜多以海藻及海底沙泥底質中的無脊椎動物為食。
每年5至10月為綠蠵龜的產卵季,成熟母龜體長約88到111公分 (背甲直線長度),在滿潮的夜晚上岸,於海水不易沖刷的沙灘旁的草地或草地邊緣產卵,先以前肢挖掘一個約1平方公尺的大洞,以容納龜身,再以後肢挖掘一個約60至80公分的小洞,以備產卵之用。母龜產卵一般約需15分鐘,產完卵後再撥土掩埋,然後爬回大海,整個過程約花費1至2小時。每隻母龜在每個生殖季可產1至9窩蛋,產卵間隔期約為兩週左右,每窩約64-172個卵,一隻母綠蠵龜平均2至4年才會再上岸產卵。
卵窩中的龜卵經過46-55天後,孵化出小海龜,體長約4.1至5.4公分 (背甲直線長度),重量在12至33克間。海龜的孵化率受雨量、溫度、卵窩深度及人為破壞與否影響,平均孵化率約70%。小海龜於夜晚成群爬出窩巢,利用光線的導引很快的爬向大海,因為夜晚海面地平線上方十分明亮,可以指引小海龜,但若有人為的光源,也會干擾小海龜,使其迷失方向而爬向陸地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