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中華白海豚
轉載資料來源
http://dolphin.yunlin.gov.tw/
Sousa chinensis(Osbeck, 1765),俗稱「中華白海豚」、「印太洋駝海豚」(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鎮江魚、白鯃,台灣漁民暱稱為「媽祖魚」。
牠的體色隨地理分佈不同而有變異,支那(China)海域的族群會隨年齡改變體色。媽祖魚剛出生時身體呈暗灰色,長大後體色逐漸變淡,亞成體佈滿藍灰色的斑點,至成年,全身斑點逐漸減少,體色轉為雪白,甚至呈現粉紅色澤,因而又有「粉紅海豚」之稱。成年海豚體長約28cm,重約250~280kg。
冬季時,台灣西部海域受到強烈東北季風影響,海面風浪洶湧,不容易發現媽祖魚的蹤跡。每年農曆三月中旬季風轉換之際,海象漸趨穩定,雪白的媽祖魚才比較容易跟海上的白浪區分開來;加上此時恰逢媽祖誕辰前後,台灣民間認為媽祖魚是來向媽祖祝壽,便替牠起了「媽祖魚」的暱稱。
幼豚的身體為暗灰色,Sousa chinensis的分佈從長江以南沿岸地帶,一直延伸到印度半島及東非沿岸溫、熱帶海域及河口附近。分布在台灣西部沿海的媽祖魚,主要棲地為北起苗栗,南至雲林的近岸水域,桃園、嘉義、台南及台東等地沿海也曾有目擊紀錄。
Sousa chinensis是一種高度依賴岸緣及河口的哺乳動物,棲息的水深不超過25m,而且經常出現在離岸5km以內、水深5m左右的沿岸海域。
台灣西岸的媽祖魚無法跨越台灣海峽,與支那沿岸族群進行基因交流,再加上其外觀具有可獨立辨識的體色斑點,和出現在支那沿海及世界各地的Sousa chinensis有相當程度的差異;因此,台灣西岸的媽祖魚極有可能為台灣海域的特有亞種。
在台灣,媽祖魚屬於野生動物保育法中的第一級保育類動物,受到最嚴苛的法律保護,但是卻未能有效執行。
事實上,國際保育聯盟IUCN在2008年8月保育紅皮書之評估中已宣告台灣海峽東側的媽祖魚族群為「極度瀕危(critical endangered,CR)」物種。在許多國際鯨豚保育行動計畫中,也都公認在開發迅速的亞洲地區,牠們正面臨極大的生存挑戰。媽祖魚是台灣的永續發展指標,也反映了台灣海洋環境的健康情況。
除了政府單位之外,民間亦積極參與媽祖魚的保育工作。期待不久的未來,產、官、學、民各方資源能夠順利整合,擬定切實的保育計畫並據以執行,以提升台灣民眾對媽祖魚的關懷與行動,讓後代子孫永續共享珍貴的海洋資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