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1日 星期二

轉載-海星的繁殖

轉載-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6052108622


海星是雌雄異體,以體外受精的方式孕育新生命。牠們分別將卵和精子產在水中,完成受精,孵化出的幼蟲,有透明的身體,被有纖毛,能在水中自在游泳。經過六七週後,幼蟲就附著在海底岩石上,逐漸變態成為海星了。
海星的覓食:
海星生活在海中,以貝類為食,嚴重損害具有經濟價值的牡蠣、蛤及蚌類。當它攻擊蚌類時,五隻手臂會跨在蚌殼韌帶的兩邊緣,把身體隆起,用管足吸住貝殼,企圖拉開貝殼。蚌雖然用兩個閉殼肌,將殼緊緊閉合,可是海星管足很多,可以輪流用力拉,久而久之,蚌力不支,便在兩片貝殼間出現裂縫。裂縫只要一毫米寬,然後把胃從身體內翻出來,塞到貝殼內,再分泌消化液將貝殼的肉消化掉。


棲息地 : 潮間帶及淺水海域、珊瑚礁、淺海沙地及水深200~300公尺左右。

全球分布 : 分布很廣,幾乎所有的海洋、特別是溫帶和熱帶的海洋,都有分布。

經濟利用 : 有些種類可做藥用或作肥料

海洋生態保育 : 有些種類喜食貝類,因形成貝類養殖之危害

轉載-海星生態環境

轉載-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6052108622


臺灣附近海域的海星,在潮間帶及淺水海域常見的種類有藍指海星、多篩指海星、花冠海燕、呂宋棘海星、尖棘篩海盤車、擬淺盤海燕以及飛白楓海星等,另外在珊瑚礁潛水時則偶而可見到棘冠海星、麵包海星以及棘疣海星。淺海沙地上拖獲的海星主要為槭海星及砂海星較多,偶可捕得蛇海星類。較深海域的海星主要以瘤海星及角海星類為主,常見的種類包括中華五角海星、顆粒花海星、光滑花海星、窄花海星等,其中光滑花海星在水深200~300公尺左右似乎極為普遍,經常在底拖漁獲中大量出現。顆粒花海星體型較大, 也是經常出現之種類。

轉載-海星外表型態特徵

轉載-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6052108622


海星綱,管足吸盤海星類身體成五角形或扁平的星狀,由數隻輻射狀的腕足聯結一個不很明顯的體盤構成。大部份的海星都是五隻腕足,但某些種類則可多達數十隻。口位於體盤的腹面,腕足中央各有一道步帶,由步帶中可伸出管足,是牠們最主要的運動及攝食構造,大多數種類管足末端有發達的吸盤。

生態習性 : 海星綱的胃可外翻至體外消化食物,有的種類肉食性,以捕食軟體動物、海葵、珊餬,甚至其他海星為食,有的則以底藻為食物。某些海星具有驚人的再生能力,不僅能再生斷掉的腕足,甚至能由斷下的腕足再生成一隻完整的新個體。

轉載-中華白海豚

轉載-中華白海豚


轉載資料來源
http://dolphin.yunlin.gov.tw/


Sousa chinensis(Osbeck, 1765),俗稱「中華白海豚」、「印太洋駝海豚」(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鎮江魚、白鯃,台灣漁民暱稱為「媽祖魚」。

牠的體色隨地理分佈不同而有變異,支那(China)海域的族群會隨年齡改變體色。媽祖魚剛出生時身體呈暗灰色,長大後體色逐漸變淡,亞成體佈滿藍灰色的斑點,至成年,全身斑點逐漸減少,體色轉為雪白,甚至呈現粉紅色澤,因而又有「粉紅海豚」之稱。成年海豚體長約28cm,重約250~280kg。

冬季時,台灣西部海域受到強烈東北季風影響,海面風浪洶湧,不容易發現媽祖魚的蹤跡。每年農曆三月中旬季風轉換之際,海象漸趨穩定,雪白的媽祖魚才比較容易跟海上的白浪區分開來;加上此時恰逢媽祖誕辰前後,台灣民間認為媽祖魚是來向媽祖祝壽,便替牠起了「媽祖魚」的暱稱。

幼豚的身體為暗灰色,Sousa chinensis的分佈從長江以南沿岸地帶,一直延伸到印度半島及東非沿岸溫、熱帶海域及河口附近。分布在台灣西部沿海的媽祖魚,主要棲地為北起苗栗,南至雲林的近岸水域,桃園、嘉義、台南及台東等地沿海也曾有目擊紀錄。
Sousa chinensis是一種高度依賴岸緣及河口的哺乳動物,棲息的水深不超過25m,而且經常出現在離岸5km以內、水深5m左右的沿岸海域。

台灣西岸的媽祖魚無法跨越台灣海峽,與支那沿岸族群進行基因交流,再加上其外觀具有可獨立辨識的體色斑點,和出現在支那沿海及世界各地的Sousa chinensis有相當程度的差異;因此,台灣西岸的媽祖魚極有可能為台灣海域的特有亞種。

在台灣,媽祖魚屬於野生動物保育法中的第一級保育類動物,受到最嚴苛的法律保護,但是卻未能有效執行。

事實上,國際保育聯盟IUCN在2008年8月保育紅皮書之評估中已宣告台灣海峽東側的媽祖魚族群為「極度瀕危(critical endangered,CR)」物種。在許多國際鯨豚保育行動計畫中,也都公認在開發迅速的亞洲地區,牠們正面臨極大的生存挑戰。媽祖魚是台灣的永續發展指標,也反映了台灣海洋環境的健康情況。

除了政府單位之外,民間亦積極參與媽祖魚的保育工作。期待不久的未來,產、官、學、民各方資源能夠順利整合,擬定切實的保育計畫並據以執行,以提升台灣民眾對媽祖魚的關懷與行動,讓後代子孫永續共享珍貴的海洋資產。

轉載-活化石--鱟

轉載-活化石--鱟


轉載資料來源
http://study.nmmba.gov.tw/child/species/05_07.htm


因為鱟背甲的外形有些像馬蹄,所以西方人稱牠們為“馬蹄蟹”。在動物的系統分類學上,鱟是屬於節肢動物門,螯肢亞門,肢口綱,和蜘蛛、蝎子等血緣較接近。在寒武紀及奧陶紀時,鱟的種類及數量都很多,但現在全世界只剩下五種鱟存活下來,主要生活在北大西洋沿岸及東南亞沿海。

台灣南部及西南海域、金門、福建及廣東沿海都有鱟出現,名叫三刺鱟,又稱為中國鱟,主要生活在沙質的淺海海底。鱟是一種肉食性動物,主要吃海虫 (環節動物) 及軟體動物(貝類等),但有時也會吃一些海底的藻類。鱟有兩對眼睛,一對單眼及一對複眼,全長在背甲上,複眼常被用來作光線刺激眼睛及神經傳導的研究材料。

鱟在每年的夏天進行生殖,雌性和雄性會聚集在潮間帶,雄性緊緊抱住雌性,在雌性用腳挖坑產卵的同時,雄性也把精子排放在卵上,完成受精,這和青蛙的假交配行為是相同的。

鱟有什麼重要性呢?現生鱟的外形和四億年前的祖先幾乎沒有差別,也就是說四億多年來牠們的外型和內部結構並沒有作很大的改變,當地球上的各種生物必須隨環境變化不斷改變身體結構去適應新環境時,鱟卻能以不變應萬變,卻沒有遭受滅亡的命運。因此,牠們被稱為 “活化石”,這就是牠們特殊的地方。

生物學家一直想知道鱟為什麼進化得這麼緩慢,四億年來幾乎沒有改變,原先推測可能是牠們的遺傳物質很穩定,不容易產生改變,後來生物學家發現牠們的遺傳物質產生變化的速度和其他動物並沒有太大的差別。現在,生物學家推測這可能是鱟的祖先長久生活在海洋環境變化很劇烈的地方,例如溫度、鹽度和食物多寡等的改變。因此,牠們非常能適應劇烈變化的海洋環境。雖然數億年來地球環境一直在改變,但這些改變都在鱟所能容忍的範圍之內,鱟也都能在海洋裡找到牠們可以繼續生活的環境,所以,牠們在外形上不需作太大的改變。

轉載-白鯨如何覓食

轉載-白鯨如何覓食


轉載資料來源
http://study.nmmba.gov.tw/child/species/07_04.htm


白鯨可以單獨或結群獵食,但結群的機會很少。 群體獵食的方法是“旋轉木馬”:白鯨們繞著一大群魚群游行,使牠們向中間密集,然後輪流到中間飽餐一頓。若是單獨覓食,牠們會彼此相距0.3-1.0公里。

像所有的好獵人一樣,白鯨會先盯上自己的獵物,跟蹤牠,最後猛力撲上~小魚入口!白鯨不咀嚼食物。若是不很大的魚將之頭朝前(以免刺叉到喉嚨),整隻吞下去;大的魚,撕碎後再吞食。也有白鯨在海洋底部以吸水再噴出水柱趕出潛藏海底的食物方式來攝食。

在天然環境下白鯨的食物相當廣泛,包括鱈魚、鯡魚、比目魚及軟體動物,如:烏賊、章魚;底棲的蝦、螃蟹、貝類、沙蠶等都是白鯨的食物來源。

轉載-綠蠵龜

轉載-綠蠵龜

轉載資料來源
http://econgis.forest.gov.tw/wr/wr06_wanan.htm

綠蠵龜 (Chelonia mydas)屬於蠵龜科 (Cheloniidae),俗名石龜,體型屬中大型海龜,產於熱帶至亞熱帶海洋中,分布棲地以熱帶及亞熱帶之太平洋與印度洋水域為主。成熟海龜於生殖季時會洄游至原出生地附近海域交配,母龜並於附近活動待龜卵成熟後登陸產卵,產卵地為熱帶和亞熱帶的大陸沿岸及島嶼,溫度高於25℃的沙灘上。
綠蠵龜的背甲大致呈心臟形,背、腹甲均具角質性的盾板和骨板,頭部具鱗片,與蛇類相似,因而不能完全縮入背甲內。四肢均呈鰭狀,並有爪一枚。因背甲與體內脂肪為綠色,故英文名為Green turtle。
在海洋中的龜類,除繁殖季節登陸產卵外,終生棲息水中。而海龜在海中的分布與水深有密切關係,大多集中於0-50公尺深的水域。根據研究發現,海龜於海域中的分布主要是在靠近洋流邊緣且接近岸邊的水域,於洋流主軸中的並不多。另外海龜本身的攝食習性、產卵活動亦會影響海龜的分布。海水的溫度及深度也是影響的環境因子,海龜會選擇靠近岸側,水溫較高,水深較淺的大陸棚海域,且此處的食物亦較充足。綠蠵龜多以海藻及海底沙泥底質中的無脊椎動物為食。
每年5至10月為綠蠵龜的產卵季,成熟母龜體長約88到111公分 (背甲直線長度),在滿潮的夜晚上岸,於海水不易沖刷的沙灘旁的草地或草地邊緣產卵,先以前肢挖掘一個約1平方公尺的大洞,以容納龜身,再以後肢挖掘一個約60至80公分的小洞,以備產卵之用。母龜產卵一般約需15分鐘,產完卵後再撥土掩埋,然後爬回大海,整個過程約花費1至2小時。每隻母龜在每個生殖季可產1至9窩蛋,產卵間隔期約為兩週左右,每窩約64-172個卵,一隻母綠蠵龜平均2至4年才會再上岸產卵。
卵窩中的龜卵經過46-55天後,孵化出小海龜,體長約4.1至5.4公分 (背甲直線長度),重量在12至33克間。海龜的孵化率受雨量、溫度、卵窩深度及人為破壞與否影響,平均孵化率約70%。小海龜於夜晚成群爬出窩巢,利用光線的導引很快的爬向大海,因為夜晚海面地平線上方十分明亮,可以指引小海龜,但若有人為的光源,也會干擾小海龜,使其迷失方向而爬向陸地而死亡。

轉載-麵包海星--腳已經退化

轉載-麵包海星--腳已經退化


轉載資料來源
http://study.nmmba.gov.tw/Modules/ClassRoom/articleShow.aspx?ItemID=315&main=%e6%b5%b7%e6%b4%8b%e7%94%9f%e7%89%a9%e7%94%9f%e6%85%8b%e7%bf%92%e6%80%a7&cate=%e6%b5%b7%e6%98%9f%e7%94%9f%e6%85%8b&flag=9&TabID=25


麵包海星又稱為饅頭海星,因為形狀很像一個饅頭或麵包,所以有這樣一個名字。照片裏這隻麵包海星長得真像一個菠蘿麵包,而且「烤」得恰到好處,上面還有許 多黑點,就好像是撒上去的芝麻一般,遠遠看過去,還真像掉落在海底的一個菠蘿麵包。

海星通常有五隻或五隻以上的腳 (又稱為腕足),具有運動、捕食和感覺的功能。一般的海星喜歡吃貝類,找到貝殼後,牠會用腳上密密麻麻的吸盤 (稱為管足) 吸在貝殼上,把殼慢慢拉開,然後把胃從口中翻出來,塞到貝殼內,再分泌消化液,將貝殼的肉消化掉。

<<為什麼腳會退化?>>
麵包海星已不吃貝類,而喜歡吃珊瑚,牠會爬到珊瑚上,把胃翻出來,蓋在珊瑚上,把珊瑚的肉吃掉,只留下白色的骨骼。平均一個麵包海星一天要吃掉一平方公尺 的珊瑚,對珊瑚礁有很大的破壞。幸好麵包海星數量不多,否則對珊瑚礁將會有很大的影響。

麵包海星的腳既然已經退化,那牠如何在海底爬行?海星的運動器官稱為管足,長在身體的腹面 (貼在海底的那面),成千上萬的管足從五列放射狀的溝中伸出,每一隻管足的末端有一個吸盤,可以吸在海底岩石上,既可防止身體被海浪沖走,又可藉管足在海 底爬行。
麵包海星的腳為什麼會退化掉?身體為什麼這麼大?這可能是因為牠已不需要拉開貝殼來吃,所以腳的功能消失,就慢慢退化掉。而膨大的身體可以讓牠吃更多食 物,累積更多能量,生更多的小孩。對生物而言,生殖及種族的延續是生命過程中最重要的任務。


轉載圖片來源
http://study.nmmba.gov.tw/Portals/Html/images/conserv1246-1.jpg
麵包海星的腳已經退化消失,身體呈扁球形

轉載-會擬態的海星: 擬淺盤小海星

轉載-會擬態的海星: 擬淺盤小海星


轉載資料來源
http://study.nmmba.gov.tw/Modules/ClassRoom/articleShow.aspx?ItemID=314&main=%e6%b5%b7%e6%b4%8b%e7%94%9f%e7%89%a9%e7%94%9f%e6%85%8b%e7%bf%92%e6%80%a7&cate=%e6%b5%b7%e6%98%9f%e7%94%9f%e6%85%8b&flag=9&TabID=25


全世界大約有一千五百種海星,生活在各種海洋環境中,從潮間帶到深海,由南、北極到熱帶,不論是沙岸或岩岸,都生活著許多海星。海星顏色美麗,體態變化多 端,有大有小,有胖有瘦,腳少的有五隻,最多可達六十隻以上。身體大的直徑可達六十公分,小的只有一公分。其中,擬淺盤小海星算是最不起眼、最會擬態的小 型海星了。

在台灣,擬淺盤小海星 只出現在墾丁海域的萬里桐,是一種在潮間帶生活的小型海星,體盤直徑通常不會超過二公分。牠是一種夜間活動的海星,白天躲在石塊下或岩縫中,晚上才出來找 東西吃。食物是附著在岩石上的小藻類,可以說是吃素的海星。

一般海星都有五隻以上細長的手臂,可是擬淺盤小海星的手臂很小,已經有慢慢退化的趨勢。擬淺盤小海星有非常好的偽裝能力,牠不像一般海星顏色鮮豔美麗,牠 身體的顏色幾乎和附著的石塊顏色相同,具有相當好的保護色,加上牠薄薄的身體吸附在岩石上,您可要仔細觀察,才可發現牠的蹤跡。



所謂擬態,就是生物本身的外型或顏色和四周環境非常相似,陸地上的昆虫是最會擬態了,其中最有名的例子大概是蝴蝶的翅膀或毛毛虫身上有像蛇眼般的大 斑紋。另一個容易混淆的名詞是『偽裝』,它的意思是生物用身邊的材料,將自己裝扮得和四周的環境相似。擬態是生物的身體結構產生變化,和環境共同演化的結 果。偽裝則是身體本身結構並不產生變化,而利用身邊的材料來掩飾自己。擬態和偽裝的目的是逃避敵人耳目,以達到生存的目的。

轉載-海星的斷裂生殖

轉載-海星的斷裂生殖


轉載資料來源
http://study.nmmba.gov.tw/Modules/ClassRoom/articleShow.aspx?ItemID=318&main=%e6%b5%b7%e6%b4%8b%e7%94%9f%e7%89%a9%e7%94%9f%e6%85%8b%e7%bf%92%e6%80%a7&cate=%e6%b5%b7%e6%98%9f%e7%94%9f%e6%85%8b&flag=9&TabID=25

生物主要靠兩種生殖方式來繁衍種族,一種稱為有性生殖,雌性和雄性分別產生卵子和精子,經過受精作用來產生後代,例如人類和陸地上其它大型的高等動物。另 一種方式稱為無性生殖,這種生殖方式不會產生精子或卵子,而是由父母親身上長出一個芽體 (稱為出芽生殖) 或是斷裂成兩斷 (稱為斷裂或分裂生殖)。指蛇星的斷裂生殖就是海星類很常見、也很有效的一種無性生殖方式。
當指蛇星的手腕長到二公分長時,手腕就會自動斷落,通常五隻手腕中有二到三隻會斷落。斷掉的每一隻手臂可以慢慢再長出四隻,每一隻手臂都可以長成一隻完整 的指海星,再繼續這種斷裂式的無性生殖。

<<斷裂生殖的好處>>
斷裂式生殖有什麼好處呢?海星這種無性生殖的好處是自己一隻也可以產生後代,而且一斷裂後的個體比來自於受精卵的小個體要大上好幾千倍,可以避免被敵人吃 掉,對於污染及疾病的抵抗力也較強。而來自於受精卵的個體要經過一段漫長且緩慢的發育及成長,幼虫也要在海洋中發育一段相當長的時間,被敵人吃掉的機會很 大,特別是小的時後,當然對於污染及疾病的抵抗力也較弱。

<<斷裂生殖的壞處>>
斷裂式生殖有什麼壞處呢?這種生殖的最大壞處是斷裂後的個體的遺傳物質和父親或母親一模一樣,完全沒有變化,是很標準的複製生物。當大環境突然有了變化, 這些複製的海星可能全都沒有適應的能力,很容易就完全滅亡。而有性生殖的後代就沒有這種煩惱,因為卵子和精子結合後,遺傳物質也跟著重新組合,所以不同受 精卵有各式各樣的遺傳組合,能夠產生多變化的後代,這些後代有些較強壯,或抵抗惡劣環境的能力較強,就可以繼續生存下來,或遷移到其它合適的地方,繼續繁 衍種族。

2011年1月4日 星期二

轉載---烏龜介紹04

轉載


水質的維持
雖然巴西龜是最容易養,也最不挑剔的水族箱養殖動物,但是有一個缺點:它們排泄太快大多,加上溫度高,剩餘的飼料容易腐敗,所以水總是發臭。才換過水兩天,又變成一池渾湯,連巴西龜都幾乎看不見了,這是因為單胞藻繁殖的緣故,水中養份充足、溫度合宜,綠藻養繁殖極速。
若干實驗試圖以化學物質保持池水澄清,但效果並不理想。用CHlNOSOL (一公克對三十公升水) 雖可使水維持一星期澄清、不發臭,但被龜攪動起來的碎屑和腐敗的糞便即使水質更髒。巴西龜長期生活在這種水質中,是否有害大腸菌還沒有定論,而這種有化學藥物的水是否有傷及動物內臟器官也沒有把握,所以最好還是不用化學藥物。
最簡單的辦法是完全換水。餵食後四小時把舊有髒水放掉、抽掉、倒掉。然後以中等硬度的刷子和清水刷洗容器四壁和底面。清洗時先把巴西龜放到一個塑膠盆裡或池畔的陸地上–當然是跑不掉的地方。注入溫度適宜的清水後再把龜放回水中。
有些種類的沼澤龜或水龜不太能適應完全換清水,但巴西龜不久便能習慣於這種作法和給它帶來的干擾。完全換水仍有一個缺點二會誘使彩龜加速排盡腸中糞便,把剛換過的水又弄髒了,所以最好在換水後不久察看一下養殖箱(池),把糞便清除。
 
光照的須求
很多龜類都需要曬太陽,就像在一些水池中被放生的巴西龜常可見牠們在烈日下伸出頭足四肢,閉著眼睛一副悠閒的模樣。曬太陽可殺滅龜殼上的一些細菌,也可防止殼軟脆, 還可取暖。這些功能主要是需要紫外線,陽光中的紫外綠對龜類而言是很重要的。因此當您要讓龜龜享受這溫暖的陽光時,不要只讓牠待在水裏曬,也儘量不要隔著玻璃,因為紫外綠很容易被阻隔。若怕曬太久忘了收回而乾死,可設置半水處讓牠們可以完全暴露在陽光下亦可泡在水裏的環境。最好每日讓牠曬一個小時到二個小時,並定時用軟牙刷刷洗龜背,以去除寄生蟲寄生。

轉載---烏龜介紹03

轉載

幼龜的飼養
幼小的巴西龜可以毫無困難地用一個平底容器飼養,塑膠盆,塑膠槽或盒、水族箱都很合適,水不要太深。市售的一種平淺塑膠槽–中間有個島和一棵塑膠椰子樹是最不適用,因為(1)太小. (2)無法加裝電暖器.(3)誤導使用者把小島當餵飼料的地方。因為巴西龜完全在水中攝食,結果可能是島上堆著飼料,而巴西龜卻在挨餓。

一個理想的養育場所須有一些特定最低要件。每隻幼龜要有五公升水的活動空間,而水深不應超過龜體長度,好讓龜到水面呼吸時腳能撐到地。同時也必須為它們用磚塊、石片做個島,浮島不適用,因幼龜常爬不上去而白費力氣。另一方面還要注意島和裝飾物不要成為危險的障礙物,把小龜卡住而遭淹死。
幼龜所能適應的水溫約為攝氏25度;天冷時,容器上面的空氣也應加溫,在養殖箱上加裝一盞罩燈便能兩全其美。若水溫仍太低,可在水中加電熱管–盡可能是可調節溫度高低的。若現在就選購一支熱能較高的(一百到一百五十瓦)電熱管,等巴西龜較大之後,還夠應付較大的水槽。水族商店所售之電熱管應安置於水面下,裝置也應注意電熱器及電源線不要有卡住巴西龜的可能。
特別重要的是巴西龜要有直接受日光照射的機會,可將養殖箱置於陽台或窗台,如不可能的話,每週須給幼龜一、兩次紫外線照射,每次約三至五分鐘。紫外線燈不可太接近巴西龜,以免光線過烈而造成傷害。還是以日光照射最好,不過應注意所用的容器玻璃不要濾掉了所須要的紫外線。整個夏天可將幼龜養在陽台上。為防被鳥叼走,可在箱上覆網。絕對要預防巴西龜爬出養殖箱,否則不知那一天,你才會在床下或某個角落發現「木乃伊」電熱器的線路等甚至也可能為巴西龜「逃生」的橋樑,因為巴西龜的「爬」功很高明。
如果養殖箱上長了藻類(青苔),這倒無妨,但不能讓箱中的水發臭。要緊的是應定期換水,否則因溫度高,水中又有排泄物和吃剩的飼料,幼龜便生活在一灘濃濃的臭水裡了,這種環境會促進病菌增長,故應至少每週換水一次。


成龜的飼養
成龜所需的養殖箱要大得多,以便它們有足夠的活動空間。若要創造個理想的環境,一對成長了的巴西龜至少須要一百公升水的活動範圍! 養殖箱大小會使巴西龜很快變得肥胖、呆滯,若是四腳朝天掉下水,它會因為翻不過身來而淹死。
養殖容器大小也有導致龜甲發育不良的病例。大塑膠盆、水族箱或大型木製容器裡面鋪上塑膠布均可作為養龜槽。以有排水孔的槽最為方便,因其易於經常換水及清洗。水泥槽若是新做的,為謹慎起見,可塗上安全塗料,或多次澈底清洗,以防水泥中滲出有害物質,經水溶解後進入動物體內。水槽中須設一個固定的(非浮動的)「島」也可以懸掛方式,並且要能讓龜容易爬上去。可用木材或塑膠板,上面包人造草皮或棕墊。或用塑膠盆裝石子或沙置於、掛於槽中當做「陸地」亦可。
槽中陸地或島上的一部份可用土、泥炭或沙填成,每隔些日子把此部份弄溫點。雌龜在這片土中所產的卵最有機會孵化出來,(天冷時)以燈光照射這塊陸地更佳。最好不要用沙或石子輔在槽底,因為這樣會增加換水及清洗的困難。除常常 (必要時天天) 換水外,加裝過濾設備可清除水中浮懸物。因溶解在水中的物質對龜的健康影響至大,所以過濾設備並不能完全取代換水。
為使養殖槽中水溫達到巴西龜所喜歡的溫度,採用水族箱所用的電熱管,裝置時應防設備及線路可能卡住巴西龜。用電氈放在養殖箱外的底部亦可,電氈下可墊合成樹脂橡膠做絕緣材料。但水溫亦不應高於外面的溫度(約攝氏25至30度),以免巴西龜著涼。在陸地上彩龜也須要一塊溫暖的地方,因為他們是變溫動物,須靠陽光來達到適當的體溫,若陽台或露天沒有充夠陽光,陸地部份須以罩燈給暖。在室內或陽光不足的地方飼養的彩龜缺乏紫外線,應以紫外線燈管每週照射兩、三次,每次五分鐘。此種燈管最好裝置在養殖槽的蓋子上。

轉載---烏龜介紹02

轉載

飼養前的準備
很多人都有養烏龜的經驗,不過有一半以上的人養到一半不是死了,就是送人或放生,這對環境和烏龜都不好,所以,希望在購買烏龜回家養時能三思而後行。以下等等重點,希望大家在購買烏龜時要先考慮清楚,以免害了烏龜,飽了商人的口袋。

1.衡量自己的經濟能力 ( 龜+設備+飼料+藥品 )。
2.試問自己對想養的烏龜了解多少 ( 習性、是否為保育類動物 )。
3.空間夠不夠 ( 要算烏龜長到最大時的尺寸 )。
4.自己有沒有衡心及耐心、細心的去養牠們。
5.最好找一位(至少)高手當顧問。



如何選購健康龜龜假若你決定要購買一隻或幾隻巴西龜,下列幾點特徵應該有助於你選購紅顆彩龜或其它品種彩龜:
一、仔細觀察想要買的龜 ! 它有沒表現出逃避的自然動作 (只要盆子裡容許它有逃避的餘地)?當人接近盆子時 ,它是否試圖潛水逃走?游泳或潛水有困難的龜、鼻孔堵塞或眼睛腫脹、張不開的都已陽壽將盡,你千萬不要買。
二、健康的龜甲殼絕大多數未受傷,也就是說甲殼形狀均勻正常,不缺環節。若觸摸時感覺到龜甲是「軟」的,則患有軟骨症。此缺陷雖可有限度地挽救,但卻終身帶著一付不勻稱的甲殼。
三、請賣龜的人餵點飼料,你注意看那一隻或那幾隻最先過去吃,這也可以判斷它們的健康的。對拒絕吃飼料的龜應謹慎為妙,因為它們不是病了,便是尚未適應新飼料。
四、若是你仍舊中意你看上的龜,你還該考慮一下,這些可愛的小傢伙不會永遠是小傢伙,將來它們須要較大的空間。條件較好的話,它們會長得很快,而在你的照料下,甲殼的長度會長到二十五或三十公再分!一對成長了的紅顆彩龜須要有約一百公升水的游動空間,而且長大了的龜看起來也不再那麼艷綠可愛。不過在真正愛養彩龜的人眼裹,它們永遠是可愛的。因缺鈣及維他命引起「弱殼症」,可以手指按下其背甲,甚至造成一個凹陷的小坑。即是「佝僂症」。

轉載---烏龜介紹01



轉載
龜是爬蟲類動物,牠們身體的外面包著一個堅硬的龜甲,龜甲是從表皮和真皮角化和骨化變硬而成的。在背部的叫背甲,在腹面的叫腹甲。龜甲上有輪紋。

遇到敵人的時候,龜的頭、頸、腳一齊縮到龜甲裡,有些橫藏在龜甲裡,敵人就對牠沒辦法了。

全世界的龜類約有三百種,分別生活在海洋、陸地或淡水的河湖裡,生活在陸地或河湖裡的龜類叫作「陸龜」,或簡稱龜,在熱帶和溫帶地區分布的很廣。陸龜的龜甲稍微隆起,趾短,卵是圓形,臺灣產的淡水陸龜有斑龜、紫棺龜、金龜和食蛇龜。生活在海洋中的龜叫「海龜」,龜甲比較扁平,趾間通常有蹼,爪纖長,所產的卵形狀也長,臺灣沿岸海龜有四種:革龜、紅海龜、綠海龜、岱瑁。

龜是變溫動物,牠們體溫隨著環境的溫度而改變,所以在太冷的地方沒辦法生活。在溫帶冬季的時候,淡水龜會留在池塘底下冬眠。溫帶海水的變化不大,即使上層結冰,下層水溫也不會太低,海龜還可以適應。

龜沒有牙齒,但牠們的上下顎變得很銳利,可以切殺食物,海龜吃海澡、魚、蝦等動物為生。陸龜吃昆蟲、小動物和植物幼嫩的部分。

龜是卵生的動物,小龜是從卵裡孵化出來的。不管是陸龜還是海龜,都把蛋產在陸地上的沙石中或枯葉堆裡,藉著太陽光熱或落葉腐化時產生的熱來把卵孵化。如果產卵季節到了,母體還找不到適當的地點產卵,就把卵暫時留在身體裡,等找到適當的地點再產。不同種類的龜,每次產卵的數目不同,有的一次生十幾個,有的一次生幾十個。海龜多半生幾百個,但這些蛋卻沒辦法完全孵成小龜,因為人、獸和鳥都會拿龜蛋當食物。